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

青蛙交”享”樂

台北的冬夜顯得特別濕冷,大部分的蟲鳴鳥叫也悄悄的消失無影無蹤,台北近郊的陽明山區二子坪步道附近,一場冬雨過後的音樂會這才剛要豋場「嗝!嗝!嗝!……嗝!」。
「蛙的身體構造」
晚安,大家好!我是鼎鼎大名、家喻戶曉的冬季俠客---台北樹蛙,台灣種32蛙裡最有知名度的一種(至少我這麼認為)今天我們要先介紹蛙的身體構造,第一我們要認識蛙的眼睛,蛙的眼睛有三個特點:
1. 眼球可以縮進去,當然是為了保護眼睛不受外界傷害。
2. 眼皮由下往上蓋,這樣跳水時避免衝力傷害眼睛,也較不會眼睛浸水。
3. 蛙的視力很差,是天生大弱視,因為台灣的32種蛙類大堆都是夜行性,所以我們對會動的東西感覺特別敏銳清楚,我們有一些蛙對吃的方面還挺有心機的喔!!看到比自己大又會動的東西就逃開,而比自己小又會動的東西就會將它給吃掉,”大小眼”生物法則,經常是有它的道理的。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蛙的呼吸器官吧!「蛙」基本上是用肺呼吸,但因演化的不很完整所以要透過皮膚的幫忙,才能生存,因此為了換氣方便必須終年保持濕潤。蛙的寶寶(蝌蚪)是用腮呼吸的,腮長在左前方,但長大時,左前方長出腳後會影響呼吸,因此成蛙改用肺呼吸,另外,皮膚除有附帶呼吸的功能外,對環境敏感度極高,很容易受環境(日照→臭氧層→紫外線)改變影響,這樣的特性反而成為人類對環境觀察的重要參考指標。
(參考:蛙的變異http://www.helsinki.fi/biosci/egru/merila/e/frog.html)

再來了解一下蛙的口(吻)部和鼻子吧!他們都是我們蛙類的重要感覺器官,尤其是我們的鼻子,是標準的朝天鼻;眼後中間凸起的鼓膜則是我的耳朵,非常有趣喔!

「蛙的成長過程」
我們蛙的成年和幼年大為不同,所以我們的生長過程應該是為:
一、 卵粒---卵泡、卵粒、卵串(長鏈)。
二、 蝌蚪---靜止水域渾圓,流動則體型瘦長(有吸盤)。
三、 幼蛙---大多不會離水太遠,只吃小紋蠅,三四個月即可成熟。
四、 成蛙---可從體型判斷,母大公小、雄多雌少。
五、 交配---雄蛙手掌有隆起”婚墊”幫助抱緊雌蛙。
此五階段,我們就以我台北樹蛙為例好了。卵有卵泡,我的(寶寶)蝌蚪在冬天孵化,成蛙體型非常小,屬中小型蛙類。變態完成的小樹蛙,身體呈現黃色略微透明,模樣可是相當可愛。雄蛙會挖洞,鼓動喉嚨鳴囊以叫聲吸引雌蛙靠近,和莫氏樹蛙外型非常相近經常讓人分不清楚呢!但我可是特有保育類哦!
「蛙的種類」
台灣蛙有6科32種,分別是蟾蜍科、狹口蛙科、樹蛙科、叉舌蛙科、赤蛙科、樹蟾科……。每一種蛙都有屬於自己的習性和特點,當然共同的地方,就是都想要把自己族群變的更強盛。
「蛙的習性」
蛙有許多有趣的習性,尤其以交配時最為特別,青蛙是雄蛙叫,雌蛙找。但是雌蛙較少,所以許多雄蛙們常常抱錯對象,只要大小差不多的都有可能被誤認如:手臂、浮木、公蛙,甚至其他種類的母蛙……搞的大家很尷尬。當一隻公蛙抱到公蛙時,下面那隻公蛙會大叫:「唉!不好意思!我是公的。」很有趣哦!

「蛙的防敵措施」
我們有六種防敵措施,分別是:
1. 走為上策--逃跑
2. 表達憤怒--將肚子鼓起來
3. 逃課--尿遁
4. 欺敵--裝死
5. 以毒攻毒--放毒液
6. 虛張聲勢--伏地挺身
是不是非常有趣呢?

「棲地環境改變、族群互有消長」
今年三月底我曾經參加過陽明山國家公園年度保育計劃成果發表,其中一部分是跟蛙類相關的知識,非常有趣在這兒跟大家分享:
最近二子坪降雨較少,每個族群各有消長。這對面天樹蛙最有利了,因為面天樹蛙很喜歡有一點濕,又不太濕的環境(當然蟾蜍也是啦)。但澤蛙和拉都希氏赤蛙(簡稱小拉)可不這們想。因為他們喜歡很潮濕的環境。這種改變對生態系是有些微影響的,直接關係到的可能是食草和天敵,間接關係到的是整個生態係。


「會動的新光三越」
有些人很害怕青蛙,也很討厭青蛙,一看見一隻醜布拉基、黏答
答的噁心賴蛤蟆跳來跳去時,總會引起一連串的尖叫甚至雞皮疙瘩。但是以一隻蛙的角度來看,人類簡直就是一座新光三越,而且還是會走動的新光三越呢!請問,到底是會動的新光三越該尖叫…還是小青蛙該尖叫呢?

「外來種殺手」
台灣的青蛙許多因為外來種的出現造成許多的傷害,尤其是牛
蛙的出現,它那巨大的嘴巴足以一口吞下一支小型的青蛙,不幸的是,台灣的青蛙大都是中小型蛙類,所以在引進外來種之前,是不是要思考一下對本土種的影響,千萬別任意野放,以免影響物種滅絕。